年的热闹和冷清,总是那么冲突地发生在同一时间里。当结束了家里的团圆、电视里的春晚、庙会上表演,回到整条街都打烊、整座城都空旷的世界里,正月的寒冷就变得更寒冷。城市,因为忙碌的高速运转才显得热闹,而农村,最热闹的时候才是年。
正月初二,逃离空旷的北京,去农村凑热闹去。
8点出发,京藏出京,中午就到了河北蔚县。蔚县是因为过年出的名,也是因为过年成为了一座旅游城。工整干净的街道,很多旅店和餐厅,从周边涌到这里过年的人们一下子让小城变得喧闹起来。我们先找了一家挺大门脸儿的蔚县农家菜馆吃午饭,进去一看,就剩下最后一张桌子了,老板跟伙计估计是一家子,忙得四脚朝天,一进门就提醒忙不过来了,上菜可慢,结果这顿极富当地特色的饭直到两点多才吃完。
【暖泉古镇】
这么冷的正月,听听这名字就觉得舒坦。驱车约30多公里就到了。暖泉古镇,在一水库边旁边,古镇门口伫立着进镇的大牌坊,大片的停车场上堆满了私家车,还有当地的村民,专门趁着过年来这里收停车费的。从牌楼往里面走,大概有2-3公里路,宽敞的水泥地面,两边是整齐的店铺,越往里走越热闹起来,除了店铺之外,街面上还聚集了不少商贩,贩卖油炸糕、卤豆腐、粽子、羊肉串、小玩意儿……第一处人流聚集的地方,就是观看打树花表演的场地。售票窗口已经关闭了,上面贴着告示,晚上7点和9点的门票都已售罄,我们也只好放弃这个计划。后来听说,当晚观看表演时候的气温是零下40℃,好些观众都冻惨了,心里还真是庆幸,其实从牌坊走到售票处,我已经冻得半麻了。
继续往里面走,宽阔石板路变成小巷,杂草丛生的土坯房子开始出现了,据说《甲方乙方》里送由老板进村儿那场戏就是在这儿拍的。
暖泉古堡——穿过一个不到一百平米的小小瓮城,穿过石板被磨出反光的门洞,就进入了暖泉古堡。我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无法在-20℃的气温下把整个古堡参观完,但每走一小段,总能遇到一些让人感觉暖和的景观,并不是真的有暖湿气流经过,而是那些让你从心里感觉能够带来热量的东西。
(一)暖炉,一个古朴的铁炉子放在步道上,里面真的有火炭,真实贴心的设计,让我的手恢复了知觉,这是第一个鼓励我继续走进去的小景观。
(二)小寺庙,参观完几座当地大户的宅邸,手脚又僵硬了。一座播着佛乐的小寺庙在巷子尽头,门朝西,微微开着,走进去大约也就是一户人家的小院子。紧凑的禅堂对着院门,也只能容下三四个人,关老爷和观音姐姐都在里面。北侧一排房舍,大约是看护小庙的一户人家的住所。佛乐和佛龛上投射下来的安详的眼神,又已经让人感觉暖暖的了。
(三)戏台,往古堡的深处走,一阵阵戏曲声声传来。古戏台上,一片红男绿女热烈的表演,台下围满了观众,听着不知道名字的地方戏曲。大概是人群密集的缘故,顿感周围温度上升了好几度。
(四)炊烟,沿着狭窄的石阶挤在人流中登上城楼,古戏台在南端小小的瓮城中央,四面的城墙都可以观赏到戏台全景。人流一会儿分散,一会儿聚集,你想在人群中取暖或独自清静总能找到地方。东南面的交楼可以俯瞰到整个古镇,古镇原本也是有土坯围墙的,如今已经掉落成一段一段的残迹,不禁让人感叹这里曾经是那么防卫森严的一座城,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定特别有安全感。
图片描述:平时,村民们并不住在这里,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感受年
已经有炊烟从土坯房子的屋顶升腾起来,当地人说,他们平时住在县城里,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感受年的味道,那些升腾起来的炊烟,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,人们过着安逸而简单的生活,静静享受寒冷的正月里,灶台边、火炕上的温暖围绕着身体的那一份惬意。后来,在一个电视纪录片里看到,那些冒着炊烟的烟囱是给戏台上的演员准备晚餐,准备这些美食都是当地村民自发的行为,他们没有你家我家的概念,而是整个村落就是一家人。
站在出口的城楼上再回望一眼古镇,也许只有在正月最冷的时候才能真切体验它的暖意。
从古堡走回停车场的几公里,好像是我有生以来走过的最寒冷煎熬的一段路。天色越来越暗,气温也跟着下降,脚趾头都已经完全失去知觉了,行走的时候几乎能听见关节变得僵硬而发出的声响。我庆幸没买到打树花的门票,否则真的要冻死在这里。调动全身的细胞跟寒冷战斗,再也没有一点闲暇停下来拍照,庆幸的是路边有些小吃摊位,钻进一家卖饼的小店,补充一个糖饼的热量让我坚持走到了车场。
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才渐渐恢复知觉,一顿羊蝎子完成满满补充热量。第一天的行程,就像是一次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双重穿越,从当今最繁华的帝都到曾经的边陲小镇,这里的热闹跟帝都的冷清是反向的。忍不住想咒骂一句我全国人民都向往我却想逃离的地方,该死的国际大都市,本该热闹的时候却像一座空城,本该惬意的生活的时候却一刻不得安宁。